AI写作能被当作原创吗?深度分析创作与版权!
AI写作能被当作原创吗?深度分析创作与版权!
AI 写作能否被当作原创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目前对于 AI 写作的原创性并无明确统一的定论。一方面,AI 文章生成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根据特定主题要求生成相应文章,能凭借系统学习并运用大量模本与数据,迅速实现内容的输出。例如,AI 通过训练大量的数据,学习并模仿人类的写作风格和习惯,根据输入的关键信息和要求,生成新的文本内容。但由于其缺乏人类的情感、经验和创新思维,生成的文本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同时,AI 写作工具生成的文本确实是基于已有的文本数据学习而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先前文本的影响,更像是一种 “再创作” 或 “重组” 已有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在某些情况下 AI 写作可以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比如通过一些方法可以提升 AI 生成文章的原创性,如深入挖掘主题、添加个人经验、运用幽默和俏皮的语言、引用权威观点、结合当下热点、采用多种文体、多次修改和润色等。从独特视角、多样化语言风格与深度调研等方面入手,提升人工智能创作文章原创性。例如在构思选题与写作方法时,跳出固有思维框架,挖掘并实现独特视角;尝试运用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或者富有诗意的文字风格;进行深度研究,为文章注入更细致入微的洞悉力及深度。
然而,在版权方面,AI 写作也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关于 AI 创作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十分复杂。例如,对于由 AI 生成的图片,北京互联网法院对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纠纷第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将 AI 生成图片认定为 “作品”,但学界对此仍存在不同观点。对于 AI 生成的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属也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产生的作品一般不应被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因为在直接产出过程中大部分并未有人的直接参与,无法体现出人的意志;也有观点主张如果人工智能产出过程有软件使用者创造性的输入或干预,则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产出的作品能够体现人的思想内容,理应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此外,不同国家对于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态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国,著名的 AI 画作《空间歌剧院》被美国版权局拒绝签署版权,因为作者无法控制或预测 AI 生成作品的结果,缺乏人类的作者身份。而在国内,“AI 文生图第一案” 中,原告多次向 AI 软件输入提示词调整输出结果,这一过程被法庭认为表现出了对作品的构思编排,因此图片构成一件作品,AI 软件的角色仅是创作作品的工具,权利方归软件使用者所有。总之,AI 写作能否被当作原创以及其版权归属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和明确。
AI 写作的生成原理
AI 写作是利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产生一篇完整度较高的文章。其基础主要依赖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同时涉及到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多项技术。例如,AI 文章生成中,较为常用的是循环神经网络及变换器这两种模型。它们能从已有语料库中解析出文章规律与特性,进而生成逻辑性强且连贯度高的新文章。语料库的构建也至关重要,涵盖各类文字资料,如新闻报导、百科全书、小说等。借助这些海量数据,系统将能深入学习并掌握各领域的知识与表达技巧。此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让系统精准地理解输入内容,并通过智能判断生成新的内容,涵盖词法解析、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大量语言模型训练,AI 系统借助已有的文本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理解并掌握词汇间的关联及具体情境,进而生成更精确且连贯的文章。同时,文本评估与优化、上下文理解与应用、资源调配与分布式计算、深度学习与模型迭代、语言风格转换与个性化定制、智能编辑与后期处理等环节共同作用,提升 AI 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AI 写作的局限性
当前所谓的人工智能写作本质上是数据算法支配下的符号自动生成,虽然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类文学特征,但却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编码。人工智能只能以数理逻辑的方式运行,任何超出数理逻辑规范的存在都会被视为错误而被排除。人类则除了数理逻辑之外还有情感与想象等方式理解和把握世界。因此,写作除了符号的逻辑关系之外,还有符号的象征关系,而抽离掉象征关系的写作绝非完全意义上的写作。人工智能写作无法实现现实性超越。人类写作并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摹,更是借助想象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而人工智能写作则彻底切断了人类写作的超越性可能,将写作完全限制在算法支配下的符号编码范围内。被阉割掉超越性的写作沦为单纯的事件记录,根本无法满足人类不可压制的超越性渴望与无限性追求,更不会产生震撼心灵的永恒经典作品。此外,AI 写出的文章相较于人类,欠缺情感和与现实的实际连接。虽然各种大模型层出不穷,但目前 AI 仍处于弱智能时代,其情感、情商等能力甚至连小学水平都还达不到。而正是情感、情商这些能力,才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因素。同时,AI 没有对现实最直接的感受能力,再多的传感器,也不可能比拟人类本身的生物感受。
提升 AI 写作原创性的方法
若想提高 AI 生成文章的原创性,可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提供更多的输入数据,拓宽语料库规模与多元性,添加各类图书、论文、新闻等资料,让 AI 能在更广宽的范围内进行创作,吸纳更为丰富的知识,激发独特创新思维。其次,引入个性化元素,在输入信息中融入个人独特观点、经历与喜怒哀乐,打造更加个性化的文章。还可以加入创新的思维方式,如引导人工智能深入理解并运用逆向思考、类比分析或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思考,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结合人工编辑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对 AI 生成的文本进行精细审核及修改,提高其创新性及独特魅力。培养 AI 创作能力,为它提供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帮助其深入了解人类文化、情感乃至创新思维等领域的知识,提高生成文本的品质和独创性,持续优化 AI 算法与模型。鼓励多样性和差异性,赋予 AI 设计各类风格、主题以及立场的文章能力。引入情感元素,让 AI 生成的文本展现出独具一格的视角和见解,提高文章的个性化特质,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关注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文章切实地为广大读者提供值得借鉴的信息及帮助。持续改进和优化,倾听用户反馈和评价,掌握读者期望及需求,持续优化算法和模型。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提及他人作品以增加文章原创性。
AI 写作的版权归属争议
AI 写作的版权归属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AI 只是一种技术而不是民事主体,其创作物自然不能受著作权法保护,甚至不能称之为法律意义上的 “作品”。但也有人认为,目前 AI 技术尚处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的阶段,AI 创作过程往往由人直接参与甚至是占主导地位,其创作物应该看作是人类的创作成果,应受著作权法保护。例如,腾讯新闻利用其开发的写稿机器人 “Dreamwriter” 发布新闻稿时,往往会在显著位置标明 “由腾讯机器人 Dreamwriter 自动撰写”,此署名方式清楚表明了 Dreamwriter 由腾讯公司主持,文章代表其意志创作,并由其承担责任。而百度提供了 AI 开放的技术手段,明确 “成为结果由用户自行把控,平台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无特殊约定,AI 技术的开发者享有 AI 创作物的版权,也就是版权归属于总体的知识产权所有者。在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与物权或控制权发生分离时,AI 创作物版权则归控制者所有。例如,个人用户基于合法途径获得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作品,其版权归属在没有合法协议约定的情况下,该版权即应归用户所有。
不同国家对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态度
不同国家对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态度各不相同。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日前决定,不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登记著作权。只有 “明显反映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能登记著作权,人工智能在没有 “创造性人工干预” 的情况下生成的内容不能登记著作权,创意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部分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除外。该部还指出,人工智能内容领域的公司必须确保,版权所有者在其作品被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时得到公平的补偿,这些公司还应当致力于预防版权受侵犯事件,避免人工智能生成与现有作品 “相似或雷同” 的作品。美国版权局近日在一封信件中表示,人工智能绘画工具 Midjourney 制作的一部漫画中的插图不受版权保护,因为作者只是为 AI 绘画工具提供文本提示,并不是最后生成图像的 “主脑”,不能算创作者。美国联邦地区法官贝利尔・豪威尔裁定由 AI 生成的艺术作品不受版权保护,并强调人类创作是 “有效版权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早在 2020 年,腾讯公司发起的一起诉讼中,法庭判定 AI 软件 Dreamwriter 生成的作品具有版权。由于 AI 不是自然人和法人,因此版权归软件开发公司腾讯所有。另外在 2023 年 11 月 27 日判决的国内 “AI 文生图第一案” 中,原告使用 AI 软件 Stable Diffusion 创作的作品被被告挪用,法院判决被告侵权,权利方归软件使用者所有。
综上所述,AI 写作能否被当作原创存在争议。一方面,AI 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生成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内容,但由于其生成原理是基于数据算法和大量的语料库,缺乏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和判断力,与真正的原创作品存在差距。另一方面,AI 写作的版权归属不明确,不同国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这使得 AI 写作的原创性难以得到明确的界定。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对 AI 写作的原创性和版权归属问题会有更加明确的答案。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均归AI工具集原创和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不得转载、抄袭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站内容,或在非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建立镜像。否则,我站将依法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